您的位置 首页 科技

原创 25天狂飙200万,鸿蒙能否撕开安卓的护城河?

鸿蒙系统,跨越千万生死线。近日,余承东在智界及问界秋季新品发布会上宣布,搭载HarmonyOS 5的终端设备数量已经突破1200万台。

原创             25天狂飙200万,鸿蒙能否撕开安卓的护城河?

鸿蒙系统,跨越千万生死线。

近日,余承东在智界及问界秋季新品发布会上宣布,搭载HarmonyOS 5的终端设备数量已经突破1200万台。

这个数字从1000万到1200万,只用了25天。

有媒体评论称,鸿蒙系统已经跨越了生死线,正式开启对安卓和iOS的挑战。

最新的鸿蒙5.0于2024年10月正式商用,首发搭载该系统的手机产品是华为今年3月发布折叠屏新品Pura X。

发布至今,用户对该系统的评价好坏参半。

有人觉得它丝滑流畅,是国产之光。有人却觉得它BUG太多,不过是“套壳的安卓”。

华为内部对这款“纯血鸿蒙”寄予厚望,余承东多次表示,鸿蒙操作系统将走向全球,“全球三分天下必有其一”。

我们的问题是:鸿蒙5.0价值有多大?其能否成为安卓和iOS的替代方案?

一、第三个操作系统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鸿蒙系统可能与小米的澎湃OS、荣耀的Magic OS等区别不大,都是基于安卓系统优化而来。

这一印象的形成,主要是由于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鸿蒙系统都采用了兼容安卓的“双框架”方案

但是,从鸿蒙5.0开始,鸿蒙系统已经彻底与安卓脱钩,全面转为“单框架”,成为中国首个全栈自研的移动操作系统。

实现这一成就很难,但更难的,是将这个系统推向市场,抢夺份额。

当前的全球移动操作系统市场几乎被安卓和iOS所垄断,二者市场份额加起来超过90%。

展开全文

这种格局很像微信在国内市场的地位,其他公司或许可以做出一个比微信更好用的社交软件,但要想抢夺微信的市场份额,可能性微乎其微。

移动操作系统市场也一样,无论用户还是开发者,都会流向具有规模优势的一方,逐渐形成“强者恒强”的格局。

生态一旦稳固,后来挑战者即便强如华为,面临的难度也是地狱级。

同时,在全球分工越来越精细的背景下,参与分工意味着成本低、收益高,确定性强,没有特殊情况,企业很难有动力对已成熟的格局发起挑战。

所以客观上讲,美国制裁推了华为一把。

首先,被制裁后,华为短时间内很难再获得足够的先进制程芯片,芯片落后,如何“以软补硬”,最大程度提高芯片性能的使用效率,就成了最大的问题。

显然,如果继续依赖安卓,这个目标将遥不可及。

安卓追求的是广泛的兼容性,能适配多种不同的芯片和平台,但是广度与精度向来是鱼与熊掌的关系。

按照华为工程师的说法,对于单一设备而言,安卓开源项目或许有1000万行代码都是冗余或无效的。

现状与需求的错配,使华为更快地下决心与安卓脱钩。

其次,制裁加强了开发者“另起炉灶”的意愿,因为所有的市场参与者都不可避免地担心:“万一安卓系统也不让用了怎么办?

虽然概率很低,但足以令官方和民间都开始考虑应急方案。

钉钉CTO巴布曾表示,他接触过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倪光南在内的很多业内专家和政府领导,他们都有国产操作系统的情怀。

即便没有鸿蒙,市场上可能也早晚会出现全栈自研的国产操作系统。

钉钉决定适配鸿蒙系统时,其终端团队负责人曾判断,鸿蒙或许能避免市场上“第四个操作系统”出现。

适配多个操作系统是一项很艰苦的工作,既然“第三个操作系统”早晚要来,那么跟进时机宜早不宜迟。

此外,AI智能体的快速发展以及万物互联的产业趋势,都对设备、芯片、操作系统的一体化程度提出了更高要求。

推出自研操作系统,或许可以令华为在IoT领域得到更快发展。

如果鸿蒙系统未来真的可以发展到与安卓和iOS鼎足而三,那么华为产品在高端市场的号召力将进一步加强。

相对应,小米、荣耀和OV追赶的难度也会更大。

天眼查APP显示,上述几个手机巨头,只有小米属于上市公司。

如果鸿蒙走向成熟,包括阿里、腾讯等大厂在内的开发者,很难再有动力为“第四个操作系统”做适配。

这种情况下,OV们要么留在安卓生态,继续当“安卓的打工仔”,要么跟华为合作,成为鸿蒙生态的一员。

选择前者,体验上很难做出差异化;选择后者,又会令华为的优势进一步放大。

当然,这一切的前提是,鸿蒙系统真的可以平替安卓。

目前来看,这个目标还很遥远。

据多家媒体报道,鸿蒙5.0在用户体验上仍存在诸多负面反馈。比如微信、抖音等主流软件出现功能缺失、部分小众软件出现不能指纹识别,以及卡顿和闪退等情况。

另外,还有用户因为鸿蒙生态软件太少而换机。

虽然搭载设备超过1200万是一个很亮眼的成绩,但对于抗衡安卓与iOS的目标来说,万里长征才刚走完第一步。

二、“三分天下”还有多远?

如前文所述,美国的制裁推动了开发者适配鸿蒙的意愿,目前已经有超过5000个主流场景应用上架鸿蒙版本。

但是,这个数量和安卓百万应用软件生态相比,仍然微不足道。华为轮值董事长徐直军也曾在鸿蒙大会上表示:“10万个应用是鸿蒙生态满足消费者需要的里程碑。”

如何做大规模,仍然是鸿蒙系统的难题。

其难点在于,移动操作系统具有典型的双边效应:软件生态足够丰富才能留住用户,但是用户数量足够多才能吸引更多的开发者。

系统迭代同样如此,只有用户规模足够大,给出足够多的反馈,软件才能快速优化,提升体验。但是一开始功能有缺陷时,很难吸引用户。

这本质上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

阿里、腾讯、字节等大厂有足够的抗风险能力,所以它们可以在鸿蒙规模尚小时就与之合作。

但广大中小开发者,特别是细分市场小众应用,很难在前景不明的情况下,承担风险。

对此,鸿蒙已经做了两方面应对。首先是“1+8+N战略”,鸿蒙可以通过一套代码在手机、平板、电脑等多个终端做多端运行和部署,打破了过去每个平台开发一套替代操作系统的传统。

这显然可以降低开发者适配的整体成本,也可以令鸿蒙快速搭载不同种类的设备。

其次,华为通过生态制定了一系列优化政策:比如,提供流量资源,现金支持,以及积极与第三方培训机构合作,免费培训鸿蒙开发者。

这些措施或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中小开发者的积极性,但如何扩大用户规模,仍是难题。

这方面的突围路径,华为或许可以参考当年的苹果。

1990年代末,Adobe通过给windows开发软件,逐渐发展壮大。

1999年,乔布斯请求Adobe适配Mac OS,但遭到后者拒绝,理由是Mac生态规模无法与windows比肩,投资回报率太低。

但是出乎Adobe意料的是,Mac生态很快囊括了一批忠诚度高、付费意愿强的高价值用户,生态迅速繁荣。

最终,Adobe选择转向,为Mac做了适配。

鸿蒙当下的处境与当初的Mac OS相近,都是规模尚有差距,但用户价值高。

2023年8月,Mate 60系列在没有预告,没有宣发的情况下,悄然上架。之后从中国第一家媒体报道,到消息传遍全球,仅用了一个小时。

就在当年,华为全球高端手机市场份额上涨2%。

据Canalys数据,2025年第二季度,华为以1220万台的出货量重夺市场第一,占据18%的市场份额。

这些数据足以说明,华为拥有一批忠诚度极高的用户。

所以,鸿蒙完全可以像Mac那样,在现有用户和已经上架的主流应用基础上,不断迭代升级,将使用体验做精,进而吸引更多高价值用户。

高价值用户数量增多,自然会吸引更多开发者,实现正向循环。

可惜的是,鸿蒙5.0在第一步,也就是“让有限的主流应用体验足够好”这一点上,做得可能并不完美。

类似“微信定位功能用不了”“抖音直播工具打不开”“京东不能扫码购物”等BUG似乎并不应该在鸿蒙系统上频繁出现。

特别是华为的产品以高端定位为主,更不应当在大众习以为常的功能上出现缺失。

这种情况如果不能尽快改善,鸿蒙系统不仅无法吸引更多用户,现有用户也可能流失。

试想,如果当初Mac OS运行office时频繁出现低级错误,又怎么可能吸引Adobe回头呢?

或许这些问题只是一时,如果鸿蒙最终能够解决这些瑕疵,走向成熟,其价值和前景将不可估量。

鸿蒙的独特之处在于万物互联,其诞生之初并不仅仅是为手机单独设计的系统,其能够通过车机、手表、PC等多个场景串联在一起。这是主要围绕手机开发的安卓和iOS所不具备的。

整体来看,芯片被“卡脖子”加强了华为自研操作系统的决心,对“单靠手机这一单一设备销量,无法带动新系统发展”的担忧又加快了鸿蒙实现万物互联的进程。

祸兮福兮,被制裁的痛苦或许最终会转变为益处。

只是,鸿蒙系统是否能经受住市场的检验,逐步发展壮大,尚需时间验证。

免责声明:本文基于公司法定披露内容和已公开的资料信息,展开评论,但作者不保证该信息资料的完整性、及时性。

另: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文章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与否须自行甄别。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冰河马新闻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oyk9.cn/38515.html

作者: wczz1314

为您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3000001211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email@wangzhan.com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